地瓜長在樹上,西紅柿爬上了葡萄架,辣椒能夠降血糖,蝴蝶蘭都有「身份證」……在位於淮陰區馬頭鎮的江蘇淮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四新」效果展現基地內,農作物憑借高科技實現「逆襲」成長,不只改變了傳統農業的出產形式,加快推進農業工業高質量展開,還促進農業特色品牌經濟、休閑農業、智慧農業等新形式、新形態風生水起。

科技興農怎麽「興」?農業立異怎麽「創」?日前,記者深化淮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田間地頭,記載一線耕耘,看望該園區從一片低產農田展開成誕生多個龍頭企業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的「立異暗碼」。

建渠道培養特色工業「領頭雁」
初夏時節,淮安市大道科技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唐亮在麥田裏仔細查看新研製的超強筋優質高產小麥成長情況。「為打破進口壟斷,進步淮安小麥栽培品質和效益,做到質、量同升,咱們和天豐種業及市農科院協作,在『淮麥48』『淮麥49』兩個品種的基礎上,采用氮肥後移技能,打造超強筋優質高產小麥形式。多虧了園區供給的渠道,讓咱們能和上下遊企業及高校院所通力協作,推進栽培業高產、高效展開。」唐亮告訴記者,在園區的支撐下,公司引入5G栽培技能,將5G信息技能和田間的攝像頭、傳感器、氣象站相連,實時傳輸小麥成長情況,技能人員根據電腦信息提示,對農作物進行精細化養護。「現代農業技能讓傳統工業煥發新生機,水稻、小麥不只產量高、品質好,營養價值也更高了。」
走進園區立體數字化漁業飼養項目施工現場,部分廠房的鋼筋框架已搭建完結。該項目集立體數字化水產品飼養科技研製、立體數字化循環水處理設備和配套系統的應用技能、大數據物聯網數字化科學管理等於一體,建成後將成為國內領先的現代漁業高密度飼養典範項目,引領現代漁業展開。「室內循環水智能化保證了一年四季魚都能成長。」淮安弘正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出產負責人周平說。
在淮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像大道科技、弘正生態農業這樣高附加值的特色企業還有不少。「10年前,這裏仍是一片低產農田,一年兩季輪播小麥和水稻。隨著江蘇淮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正式獲批,咱們的科技興農之路越走越穩、越走越寬。」淮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科技展開局局長王嘉虎坦言,園區培養孵化了天豐種業、皇達花卉等龍頭企業,與全國21所高校院所樹立產學研協作關系,多個院士領銜的團隊入駐,眾多科研效果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強科技把新效果「種」在大地上在園區的蝴蝶蘭出產基地,占地11萬多平方米的智能溫室裏,各種蝴蝶蘭艷麗綻放,繽紛多彩。「咱們對蝴蝶蘭的每個芽進行切片,然後放進恒溫恒濕的組培室培養。待切片長出新芽後,再回到切片室進行克隆操作,以前培養實體苗年產只有二三十萬株,現在通過克隆技能達到幾百萬株。」淮安皇達花卉有限公司總經理黃耿達介紹,在科技的助力下,皇達花卉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單體蝴蝶蘭出產基地、全國最大的蝴蝶蘭出口企業,年銷售額1.2億元,直接帶動當地農民300多人就業。
「種糧過程中,除草是很要害的一步。咱們與上海交通大學張大兵教授團隊研製出一批水稻抗除草劑新品系,通過基因編碼植入抗除草劑,解決大田雜草難除的問題,在降低農藥施用量的一起,削減田間雜草滋生和病粒發生,省工、節本、增效。」江蘇天豐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嚴衛古說,有了好種子,再加上智能機械設備,種地變得愈加輕松,農民種糧才會有積極性。
劉須連 攝一直以來,淮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環繞農業,把種子種苗作為農業科技的突破口和主陣地,通過吸引技能、資金扶持等方式,支撐園內企業展開涉農技能立異,培養出「淮麥」「淮稻」等一批栽培面積達數百萬畝的麥稻良種,培植出「甜格格」「大辣椒」等熱銷東亞的蝴蝶蘭新品種。為更好地推進綠色效果轉化,園區投入3億元建成「四新」效果展現基地並投入運營,推行演示各類果蔬新品種、新技能、新形式、新設備等合計700余項,其間僅牡丹、芍藥新品種就有120余個。目前,「四新」效果展現基地已集聚各類立異創業主體15家,包括蔬菜、花卉栽培等領域,技能輸出服務面積達2萬畝,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星創六合。
助創業「興農民」領跑期望郊野在淮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四新」效果展現基地的智能溫室內,上萬盆三角梅開得正艷,一派生機勃勃的現象。三角梅是藤本熱帶花卉,花開似錦,色彩斑斕,適協作為景象苗木。把三角梅引入淮安的是福建花農陳偉。優勝的地理位置、適合的氣候條件及良好的創業氣氛,讓陳偉決議留在淮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業,把三角梅工業由展會展覽向出產銷售、農旅交融方向延伸。2022年,陳偉建立淮安花滿淮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的三角梅出產基地面積超5萬平方米,是長三角地區最大的三角梅展現、出產基地。「作為一名投身農業的『興農民』,未來我要把旅行、研學體會等內容融入三角梅工業布局中,讓一株三角梅撬動『美麗經濟』。」陳偉說。
以園區為動力源,一項項農業科研效果被推向市場,一個個「新農民」化身「興農民」,成為興農富民的主力軍。園區協助企業申報各類項目獎補資金,進步企業科技立異積極性,每年為園區企業爭奪各類項目扶持資金2000萬元。已建成獲批涉農國家高新技能企業3家、省農業科技型企業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1家。搭建全流程服務渠道,做好知識產權轉讓等服務,讓技能順利走出園區、走向市場,形成效益。建成2.2萬平方米農業工業技能立異創業中心一期並投入使用,滿意部分入園企業辦公及立異研製需求。引入長江學者1名、省雙創團隊2個、淮上英才8名、科技副總6名,獲批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家。還與淮陰師範學院聯合共建淮安村莊復興學院,為淮安村莊復興供給政策咨詢、人才培養和技能支撐。設立產學研協作引導資金、工業引導資金,為園區企業和工業「插上科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