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鹽堿地多,部分地區犁地鹽堿化趨勢加重,展開鹽堿地歸納改造使用含義嚴重。摸清家底、分類改造、「以種適地」……近年來,我國統籌維護與開發,充沛發掘鹽堿地歸納使用潛力,取得顯著成效。

總書記指出,展開鹽堿地歸納使用,是一個戰略問題,有必要擺上重要方位。

7月2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指出,鹽堿地歸納改造使用是犁地維護和改進的重要方面,我國鹽堿地多,部分地區犁地鹽堿化趨勢加重,展開鹽堿地歸納改造使用含義嚴重。
犁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當時我國鹽堿地資源家底怎麽?有哪些改進辦法?怎麽充沛發掘鹽堿地歸納使用潛力,做好鹽堿地特征農業大文章?
摸清家底,展開鹽堿地歸納使用今年夏收,山東省慶雲縣嚴務鄉小武村村民在改進後的鹽堿地上栽培的240畝小麥畝產再創新高。「鹽堿地一畝地能打上千斤小麥,擱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小武村種糧大戶陳國紅說,以前「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鄉親們嘗盡鹽堿地的苦。
改造鹽堿地,說幹就幹!當地在鹽堿地鋪設地下排灌管網,將土壤鹽分溶解後滲入地下水體經過管道排走,耕層土壤含鹽量由之前的5‰—8‰降至現在的2‰—3‰,犁地質量進步0.5—1個等級,糧食產量也跟著上來了。嚴務鄉共計改進鹽堿地1.2萬畝,新增犁地2100余畝,糧食年均增產達500余萬斤。
向各類鹽堿地資源要食物,小武村的例子是我國展開鹽堿地歸納使用的一個縮影。我國鹽堿地面積大、類型多、散布廣,既有無開墾使用價值的鹽堿地,也有可開墾的後備犁地資源,還有已開墾的鹽堿犁地。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討所鹽堿地改進團隊首席科學家、研討員李玉義說,鹽堿地危害很大,土壤鹽堿化會引起土壤板結、肥力變差,土壤鹽堿含量過高會導致作物無法有用吸收水分、營養,從而成長受阻,特別是會影響作物出苗。
我國鹽堿地多、開發潛力大。第三次全國疆土查詢成果顯現,2019年底我國鹽堿地共1.15億畝。自然資源部從土地分類的視點界定鹽堿地的範圍,以土地使用現狀為根據展開查詢,對於現已栽培農作物的鹽堿化土地,地類查詢時認定為「犁地」;對於以成長草本植物為主的鹽堿化土地,地類查詢時認定為「草地」。
在「三調」根底上,自然資源部布置啟動了新一輪全國犁地後備資源查詢點評,從生態、氣候、土壤、區位方面對鹽堿地等四類未使用地是否適合開發為犁地展開查詢點評,從開端成果來看,現在適合開發為犁地的鹽堿地首要散布在吉林、內蒙古、新疆、黑龍江和甘肅等地,這部分鹽堿地在做好生態管控的前提下可優先開發使用。
2022年,結合第三次全疆土壤普查,我國施行要點區域鹽堿地普查,在14省份198縣布設了約11.2萬個鹽堿地土壤查詢樣點,要點查詢鹽堿地類型、散布、程度、成因以及開發使用狀況等,並展開了要點區域鹽堿荒(草)地開發使用潛力點評,開端構成了以縣為單位的鹽堿地分類分級圖。
分類改造,發掘鹽堿地開發使用潛力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紅柳灘,芳草青青、鳥語花香。千葉青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經過對這片土地科學繼續改進和修正,讓從前瘠薄的鹽堿灘有了個好聽的姓名——千葉青生態放牧草場。
為了改造鹽堿地,千葉青公司成立了研發中心,建立十幾個鹽堿地改進和草畜繁育的自主研發項目,建植包含苜蓿、湖南稷子草、燕麥等多種作物1.1萬畝。經過在中重度鹽堿地上接連栽培湖南稷子草,已改進可栽培高產苜蓿土壤2200畝。
「綠肥是生物改進管理鹽堿地的有用手段。」國家綠肥工業技能系統首席專家曹衛東說,很早前,人們就總結出使用綠肥作為前鋒作物,經過栽培翻壓綠肥,到達降鹽、進步土壤有機質、改進土壤結構的作用。近年來,綠肥系統選育出習慣不同鹽堿程度的系列綠肥作物——田菁新種類,可在3‰—6‰含鹽量的沿海鹽堿地正常成長,還挑選出高效進步鹽堿地土壤質量的綠肥作物,如苕子、二月蘭、檉麻等。
當時,我國鹽堿地改進辦法可分為4類,即工程辦法、農藝辦法、化學辦法和生物辦法。高標準農田建造也是用工程辦法防治犁地鹽堿化的有用辦法。各地繼續推動高標準農田建造,到2022年底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以上,大大進步了農田灌排才能,為防備犁地鹽堿化提供了根底條件。李玉義說,鹽堿地問題具有復雜性、長時間性、反復性,要以工程辦法為根底,繼續輔以農藝、化學、生物等辦法,防治結合方能持久有用。各地經過改進、集成和拼裝各類工程、農藝、化學、生物辦法,構成了一些具有區域特征的技能形式,如西北內陸區「膜下滴灌」技能形式、松嫩平原蘇打鹽堿地「以稻治堿」技能形式、沿海鹽堿地「暗管排鹽」技能形式等。
為探究不同鹽堿類型區域的歸納管理形式,2020年—2022年,農業鄉村部在西北灌溉區、沿海地區和松嫩平原西部等鹽堿地集中散布區,指導8省份展開了鹽堿化犁地管理試點項目,3年累計施行面積240萬畝次,項目區犁地質量平均進步0.11—0.51個等級,土壤含鹽量平均下降約2‰,每千克土壤有機質含量進步0.5克以上,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有用改進。
近年來,跟著未使用地開發力度加大以及鹽堿地管理技能進步,經過政府引導和社會投資,已有較大規模的鹽堿地被改造使用。特別是水資源相對豐厚的東北西部松嫩平原鹽堿地、華北沿海灘塗鹽堿地、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江蘇沿海灘塗鹽堿地,均得到必定程度改造使用。
「安全可繼續是鹽堿地改造使用的一個重要前提。」李玉義介紹,當時鹽堿地管理的技能很多,但是投入本錢高、財力難以支撐,有必要探究投入本錢與經濟狀況相習慣的改進技能。同時,鹽堿區往往也是生態軟弱區、敏感區,管理改進使用的技能、產品不只要有用,還要安全、綠色。
加速「以種適地」腳步,做好鹽堿地特征農業大文章據介紹,我國從上世紀50年代開端耐鹽堿作物育種研討,在種質挑選、育種技能、科研渠道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挑選了一批耐鹽堿種質資源。判定出耐鹽堿小麥、大豆、玉米和水稻種質資源2000余份。建成國家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圃(東營),支撐建造國家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庫,加大資源普查搜集力度。
經過長時間盡力,我國已在水稻、小麥、大豆、馬鈴薯等作物耐鹽堿種類選育推行上取得了積極進展。水稻方面,農業鄉村部展開了國家耐鹽堿水稻種類實驗,2020年—2022年國家審定耐鹽堿種類11個,可在輕中度鹽堿地淡水灌溉栽培。小麥方面,2019年開端建立國家耐鹽堿小麥種類實驗,2022年以來國家共審定6個耐鹽堿小麥種類。此外,地方還審定登記了一些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馬鈴薯、高粱等耐鹽堿種類,推行作用較好。
農業鄉村部種業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說,「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要加速選育耐鹽堿特征種類,加強適合鹽堿地作物種類開發推行,有用拓寬適合作物播種面積,積極發展深加工,做好鹽堿地特征農業這篇大文章。
江蘇宇航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縣項目為契機,為東臺市弶港鎮蹲門村周邊小麥施用牛糞沼渣為首要原料的有機肥作基肥,促進小麥的成長和土壤團粒結構的構成,加速土壤質量進步。
加速「以種適地」腳步。農業鄉村部種業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加強種質資源、犁地維護和使用等根底性研討,加速完善耐鹽堿作物判定基地布局,推動建立健全判定點評標準和方法,推動資源精準判定和基因發掘。改變育種觀念、加強育種攻關,加速耐鹽堿作物種類選育、實驗審定和演示推行,由管理鹽堿地習慣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習慣鹽堿地改變,盡力在關鍵核心技能和重要創新範疇取得打破,將科研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大家俗稱的鹽堿地,是指含鹽量超越0.1%的土壤,包含鹽堿犁地、鹽堿林草地、鹽堿未使用地等。一般而言,當土壤含鹽量超越0.1%時,一般作物種類的成長開端受影響;當土壤含鹽量超越0.3%時,大部分作物種類產量明顯下降。
現在我國的《土地使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中,鹽堿地是指「表層鹽堿集合,成長天然耐鹽植物的土地」,是未使用土地,不包含已使用的鹽堿化犁地、林地、草地等。
2.我國的鹽堿地散布在哪裏?
鹽堿地多構成於氣候幹旱、地下水位高、地下水礦化度高、地勢低窪的區域,大致可將我國鹽堿地首要分為五大類型區:西北內陸鹽堿區、東北松嫩平原鹽堿區、沿海鹽堿區、黃淮海平原鹽堿區和黃河上中遊灌區鹽堿區。
其中,西北內陸鹽堿區和東北松嫩平原鹽堿區是我國鹽堿地的首要散布區域,鹽堿地面積大且連片散布;黃淮海平原鹽堿區是我國成功管理鹽堿地的典型區域,其鹽堿地大幅減少,現在只要零散散布。
3.當時我國鹽堿地改進辦法首要有哪些?
當時,我國鹽堿地改進辦法可分為4類,即工程辦法、農藝辦法、化學辦法和生物辦法。
生物辦法包含栽培鹽生植物、耐鹽綠肥和牧草、施加土壤有益微生物等;農藝辦法包含合理灌溉、深松深耕、增施有機肥、稭稈還田等,調理土壤水肥氣熱,進步犁地產能;化學辦法是指向土壤中添加化學改進劑,下降土壤鹽度和堿度,改進理化性質,進步洗鹽排鹽效率,促進農作物成長;工程辦法包含建造灌排設備、平整土地等,經過完善灌排系統,淋洗和掃除土壤中的鹽分,操控地下水位,是管理鹽堿地的有用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