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现代农业赋予了乡村振兴更多可能

时间:2023-09-01 03:15 阅读:次
  當傳統農業遇上科技時,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賓客市是廣西農業大市,連日來,「村莊復興入畫來」采訪團一行走進賓客市,解鎖現代農業的復興密碼。
  
  「慧」種菜 設備農業育出新希望在坐落賓客市興賓區小平陽鎮的新三才智農業小平陽演示基地,工人們每天只需依照設定的使命履行施肥、維護等作業,如種菜遊戲般,完成後即可「通關」。在這裏,農業「小白」也能夠種出好蔬菜。
  
  「這是我們公司自主研製的農杺才智農業辦理系統,能夠對大棚內的光度、濕度、肥力濃度等進行實時監控,技術人員只需使用手機或電腦,就可通過數字化完成對農作物的管護。」廣西賓客新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技術總監黃錫強介紹。
  
  除了數字系統的「加持」外,該演示基地還采用了先進大棚育苗與栽培技術進行辦理,依照自動化、規模化、工業化的栽培形式,開展現代設備農業,出產綠色、優質、高產的農產品,助力村莊復興。
  
  眼下正是小青瓜成長的關鍵時期,每天按時來到新三才智農業小平陽演示基地裏為小青瓜護理,是平陽村鄉民何蘭杏每日必不可少的使命。「在家門口就能務工,幹的活輕松又簡略,每個月還能拿3000-4000元。」望著眼前長勢喜人的小青瓜,何蘭杏滿面笑容。
  
  黃錫強介紹,項目不僅為周邊鄉民供給了就業崗位,才智農業的使用也大大提高了產量,每年可出產優質農產品1800萬斤,產量超越9000萬元,給當地農人和村團體帶來收入1000萬元以上。「下一步,我們希望向當地農人推行栽培技術,采納農戶加盟『小作坊』等形式,讓更多『農業小白』參加優質蔬菜的栽培,助力現代設備農業開展。」黃錫強說。
  
  養新「漁」 生態經濟「雙豐收」
  
  在離演示基地不遠處的小平陽鎮元淩村,一個個特別的「魚塘」格外顯眼,數十個圓形大桶整齊排列,工人撒下一把餌料,桶裏魚兒翻騰而起、爭相搶食。
  
  據了解,這是元淩村現代漁業田園綜合體項目。項目占地440畝,采用了先進的陸基圓池生態循環飼養技術,飼養密度大、周期短、產量高、投入品可控,促進產品質量提高,完成經濟社會綜合效益最大化。
  
  「與傳統飼養方法比較,循環水飼養出產每單位水產品可節省50倍的土地、160倍的水,相當於節省了90%的水。」廣西鑫堅出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隆正海介紹,項目優化了區域水產飼養結構,生態功能優勢顯著。
  
  為完成資源利用最大化,魚池的上方還搭建了光伏板,開展漁光互補項目,該項目計劃出資1.7億元,年均發電量約3600萬千瓦時,可滿意2200多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如此效益高又環保的新型水產飼養形式,讓隆正海算起了一筆「經濟賬」。「一個魚池僅占地0.265畝,產量可達1.5萬斤,年產量高達21萬元,以目前的批發價14元一斤核算,每畝產量高達79.17萬元。」隆正海說,該項目通過土地租金收入方法,推進村團體經濟年穩定收入達23萬元,有效拓寬就業途徑,輻射帶動農戶676人。
  
  建良田 繪就沃野新「豐」景時下,晚造水稻栽培已全面鋪開。在象州縣寺村鎮萬畝水稻標準化出產演示基地,遠看稻田形如棋盤,散布均勻;近看農機馳騁,新播下的晚稻正在微風中舒展身姿,生機盎然。
  
  象州縣是全國糧食出產先進縣,也是廣西的產糧大縣。象州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韋在雄表示,近年來,該縣大力實施「藏糧於地」開展戰略,聚焦「小田變大田,大田變良田」高標準農田建造方針,推進高標準農田建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澇能排、旱能灌」的新成效。
  
  此前,寺村鎮大部分土地較渙散,高低不平,水渠灌溉不暢,導致農作物收成不好,農人種田的積極性也不高。建成寺村鎮萬畝水稻標準化出產演示基地後,農戶農田愈加會集,排灌設備、農機路途等相關設備愈加完善,農資投入、土地本錢、勞動力本錢大幅下降,既夯實了現代化農業的基礎,又保障了農人增收致富。
  
  韋在雄介紹,演示基地還大力推行水稻出產全程托管新形式,引進托管服務能力強的出產企業,依照一致種類、一致機耕、一致機插、一致出產辦理、一致品牌銷售的「五一致」形式進行規範化辦理,為栽培戶供給產前、產中、產後全方位服務,全程跟蹤從育苗到收割、加工的悉數流程,讓「大塊田」真正成為致富香餑餑。據統計,2019年至2022年,象州縣共完成高標準農田建造13.5萬畝,全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82.74萬畝。
  
  既破解農業開展之困,又激活村莊開展「一池春水」,現代農業賦予了村莊復興更多可能。下一步,賓客市將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因地製宜策劃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完成農業增效、農人增收,助力村莊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