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穩安全供給始終是製作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2023年中心一號文件把「展開現代設備農業」作為「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重要途徑,並提出,「在保護生態和不添加用水總量前提下,探索科學利用戈壁、沙漠等展開設備農業」,這對於西北寒旱區域和戈壁區域農業展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立足我國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面向製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時代要求,怎麽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農產品?讓咱們走進四地設備農業現場,感觸「喚醒」熟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科技「點」綠 戈壁灘變果蔬園敘述人:寧夏瓜菜產業技能立異戰略聯盟理事長 馮錫鴻大沙漠變果蔬園?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想當初,我從山東來到寧夏推廣瓜菜新種類新技能時,心裏也打退堂鼓。
那是2004年,我作為農業科技特派員,到寧夏展開設備瓜菜培養演示。那時,設備農業在東部已遍地開花,我估摸著在西部應該還是「稀罕物」。可到了寧夏卻發現,日光溫室四處可見。驚訝之余,幹旱的荒漠地帶引起了我的留意。
第一次走進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和永寧縣勝利鄉的移民村時,周邊是一望無際的荒地,推平後掩蓋了一層薄土的沙地七高八低。鄉民告訴我,這地種不得,一些移民折騰兩三年種不活莊稼,又跑回大山裏去了。我心裏咯噔一下:這個難題不解決,移民村怎麽留得住人呢?
我決計一試。向沙漠「進軍」,種子、水土、肥料和管理技能都得變個樣兒。常識告訴我,沙質土壤對西瓜、甜瓜來說很適合,所以我決議試種無籽西瓜。當地農業和科技部門很支撐,專門撥了10萬元鋪設滴灌設備,裝備了初級水肥一體化設備。我從老家帶來自己育成的西瓜苗,一門心思撲進了戈壁灘。第一年下來,因田間管理不到位,種出來的瓜蛋子大小不一,達不到產品瓜要求,我賠了個精光。可不管怎麽說,西瓜算是種活了。後來,我吸取經驗教訓,加強成長管護、改善培養技能,成功邁出了第一步。
有了旱地西瓜培養的經驗,我又將實驗範圍擴大到溫室蔬菜。跟著全國日光溫室培養規劃不斷擴大,一些問題開端閃現。多年重茬培養導致土傳病蟲害嚴峻,農產質量量下降,畝產效益上不去。這種情況下,要想繼續提高日光溫室的培養效益,要克服的技能難題就有一籮筐。
2017年,在「科技支寧」項目支撐下,咱們請來了來自中國農科院蔬菜所、山東農大、寧夏大學等的專家們,一起在溫室西紅柿的種類繁育和培養技能上尋找突破。最初拿不準哪類種類更合適,就重復定植實驗。4年下來,測試了16茬不同變量,咱們總算找到了適合的種類。
在人工土壤上,咱們也下了不少功夫。為了避免板結、鹽漬化帶來土傳病蟲害,咱們用牛糞、稭稈等配比了人工土壤,最早用槽式培養,費工費時,後來用編織袋裝成培養枕,沒想到三四個月就老化散爛了。最終,咱們用雙色PE膜做培養枕,兩頭各開96個微孔,既透氣透水,又節肥省水。
隨後,咱們又改善配套技能,在全國首先推出了日光溫室一年四茬套種的模式,相較本來的一年兩茬,產量效益翻了一倍。經過5年重復實驗,咱們為西北幹旱區域的日光溫室瓜菜培養提出了「寧夏解決方案」,僅溫室西紅柿這一技能,咱們就產生了7項科研立異效果和專利。
在「科技支寧」和「魯寧」東西部協作途徑助力下,這兩年,咱們相繼在寧夏紅寺堡、平羅縣等地製作了上百個溫室和大棚,掩蓋西紅柿、黃瓜、甜瓜等近十個種類,讓戈壁灘上的設備瓜菜生意盎然。
現在,寧夏幹旱荒漠地帶設備農業展開已形成必定規劃,技能效果還在甘肅、山西等地推廣應用。下一步,咱們將爭奪在種類繁育、質量提高、技能推廣上完成新突破,讓更多戈壁灘變效果蔬園。
豐厚「菜籃子」 裝滿「錢袋子」
敘述人: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香日德鎮下柴源村鄉民 王亭榮我是咱們村第一個種冬暖式日光溫室的人。咱們都蘭縣地處柴達木盆地,平均海拔3100米,生態軟弱。
一次偶爾機會,我接觸到冬暖式日光溫室,便被吸引了。照著書上的步驟,我開端製作墻體,編製草苫子。差不多花了兩個月時刻,才建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個大棚,一半種菠菜,一半種油菜。
柔嫩的綠葉菜能「挨」過寒冷的冬天嗎?起初,我心裏也沒底。直到看著一顆顆種子破土發芽、茁壯成長,嫩綠的蔬菜順暢越冬,懸著的心才算落了地。
第二年,我又建了第二個大棚,種上了西紅柿、黃瓜、辣椒等「細菜」。在咱們這兒,過冬的菜終年只有「老三樣」——洋芋、白菜、蘿蔔。「細菜」但是稀罕貨,一拿到市場就被搶光,這讓我建大棚的信心更足了!
第三個、第四個……我的大棚越建越多,村裏人也改變了觀點:本來大棚不是「花架子」,真能掙到錢!2010年,都蘭柴源蔬菜培養專業合作社正式建立,不光咱們村的鄉親紛紛參加,周邊鄉民也活躍報名。
跟著培養規劃不斷擴大,原先那一套技能不夠用了。合作社延聘山東壽光技能人員給咱們講解先進農業技能,帶咱們走訪農牧部門並請專家出謀劃策,還引入了高效節水灌溉設備。
傳統的大水漫灌,耗水量非常大,培養本錢居高不下。運用節水膜下滴灌設備後,就能依據蔬菜成長規律,適時適量地向作物根部供水供肥,完成水肥一體化;一起,在地膜掩蓋下,地表水分的蒸發速度顯著下降,耗水量減少了一大半。對幹旱缺水的都蘭來說,這可太重要了。
從播種到采摘,經過重復摸索,咱們形成了一套適合在本地培養果蔬的實用技能,並依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培養規劃,在生態保護和不添加用水總量的前提下,減少了環境汙染,提高了蔬果質量。現在,合作社一共有412棟0.5畝日光溫室自然棟,160棟鋼架拱棚,培養著布利塔長茄、杭椒、生菜、西瓜、黃瓜等36個種類的果蔬,不光能滿足本地部分需求,還銷往格爾木市場。
傳統的生產方式改變了,鄉民們的幸福感也增強了。不少在合作社作業的鄉民對我說:「在大棚裏幹活,風刮不著,雨淋不著,多舒坦啊!」
現在,合作社吸收了下柴源村及周邊村子的50多位鄉民,和他們簽定了長時刻勞務合同,戶均增收將近兩萬元,這還不算入股的分紅。
未來,咱們要培養更多優質綠色蔬菜,不光豐厚咱們的「菜籃子」,更要裝滿鄉親們的「錢袋子」!
草莓用上了節水灌溉「黑科技」
敘述人:新疆生產製作兵團第十二師頭屯河農場畦農培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錢俊魁頭屯河農場距烏魯木齊市只有20公裏,到烏魯木齊機場20分鐘車程。2015年,我從北京來到這裏的農場創業,就是瞄準了傑出的區位優勢,展開設備農業和花卉培養。
起先,這裏是一塊荒地。幾年前,農場出資3000萬元建起大棚,想引導職工群眾展開特征培養。出資興業後,我開端做市場調研,想著另辟蹊徑,蹚出一條特征展開之路來。
2016年末,我開端試著種草莓。草莓培養過程中的水肥管理但是門大學識,單憑經驗行不通。一開端培養草莓時,我的水肥投入量是作物實踐需求量的2~3倍,不僅生產本錢居高不下,效果還不好。
上一年2月,我參加了農場的科技之冬培訓,農業專家手把手教咱們溫室高架無土培養技能。專家教得細心,咱們學得用心。我突然冒出個念頭:能不能依靠無土培養技能在溫室裏種草莓?
所以,我向農場農業展開服務中心提出了這個想法,很快得到支撐。2022年6月,我建立了合作社,在10座溫室大棚裏采用高架無土培養草莓,試種了隋株、粉玉2號、章姬、美女等種類。
公然,高架無土培養好處多多:很好地避免了病害障礙等問題;大大提高了設備空間利用率;省水、省肥、省工……農場為合作社申請了145萬元村莊復興項目資金,施行日光溫室智能化改造項目,新上了「水肥一體化智能管理、長途監測土壤溫濕度、智能化清潔能源采暖」等設備,讓溫室大棚更加「春意盎然」。
曾經種草莓,工人需求重復走動查看澆水施肥情況,中心還要忙於其他耕耘,費時吃力,草莓培養質量和效益都上不去。運用高架無土培養水肥一體化智能技能後,工人經過智能手機App操作,5~10分鐘就能完成整棚草莓灌溉,每畝節水50%左右,大大提高了生產效能。
一系列新技能的加持,讓草莓的口感大幅改善,每個溫棚還比曾經增產500公斤,收益也多出五六萬元。目前,咱們的草莓每天可以賣出50公斤左右。跟著成熟的草莓越來越多,前來采摘的遊客川流不息,紅撲撲的草莓被咱們捧在手心裏,香甜的味道惹人誇。
有了這些「黑科技」,咱的日子就像草莓一樣,越來越甜。
遍地「小花傘」 撐起致富夢敘述人: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小佘太鎮黨委書記 鄭新勝小佘太鎮坐落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東北邊陲,地處陰山山脈內地,冬季寒冷綿長,夏日涼爽短暫,春季少雨幹旱、風沙較大,長時刻「十年九旱,靠天吃飯」。
為了找到致富增收的好辦法,我四處走訪,學習山區旱區展開先進經驗。2018年,咱們到河北調查花菇產業,看到那一朵朵「小花傘」,真是「相見恨晚」——花菇喜涼、需水量小,又不需求土壤,在光、濕、溫、氣都符合條件的小佘太鎮培養再合適不過了。所以,咱們決議用這一把把「小花傘」為鄉民們撐起致富夢。
說幹就幹。在大十份移民新村東側,占地136畝的花菇產業園拔地而起。育菌棚、出菇棚、烘幹塔、冷庫、晾曬臺、無菌車間和恒溫育菌室一應俱全。鄉親們不熟悉花菇培育的方法、出售的途徑,我就對接聯系,和五原縣祥瑞聯首農業合作社簽定3年租借合同,先期由該合作社運營,待技能、營銷條件成熟後,再把園區承包給當地農戶運營。
花菇產業園投產運轉後,每棚收益到達1.5萬元,為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46.7萬元。每到采蘑菇的時節,產業園用工人數多,為搬家群眾提供了工作崗位。鄉民韓榮是當地農人,之前主要靠種地和養羊營生,蘑菇產業園建成後,她利用空余時刻采花菇,每年能增收30000多元。
更重要的是,後山區域氣溫低,產出的花菇水分少、幹物質多,品優價高,獲得了「國家名優特新農產品」稱謂,大大提高了小佘太花菇知名度。本年,本地農戶已承包了25棟出菇棚,小花菇正搖身變為大產業。
接下來,咱們將借力電商搞好花菇出售,輻射帶動全鎮利用廢棄土地及荒山荒坡培養花菇,各村組展開「庭院花菇」,製作美麗又豐饒的「花菇小鎮」。